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石器1年前 (2023)发布 公子小白
230 0 0

一般说来,制作一件适合于某种用途的石器,大体需要经过以下步骤和方法。

1 .选择原料

在打制石器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料。旧石器是以天然的岩石为原料、以作为工具使用为目的、经过打制而成的。然而,并不是自然界所有的岩石都适合制作石器,而对原料的要求,除了易于获得外,还要便于打制和利于使用。这就要求岩石应具有一定的硬度、韧性和脆性。

首先,所选择的石料要有一定的硬度。自然界的岩石硬度可分为10度,地质学家选择了10种岩石作为对比标准,制定了硬度表(表13-1)。比较、鉴别岩石的相对硬度时,一般是用两种岩石相互刻划,硬度大的岩石可以刻动硬度小的岩石。实验表明,用于制作旧石器的岩石硬度不宜太大,过硬的岩石很难加工成所需的形状;也不宜太软,因为硬度较小的岩石虽然容易制作,但使用效果很差。通过对考古发掘获得的大量旧石器岩石硬度鉴定得知,旧石器时代人类一般选用5度以上的岩石制作石器,大部分石器的硬度在6~7度。

13-1岩石硬度表

硬度

岩石

硬度

岩石

1

滑石

6

长石

2

石膏

7

石英

3

方解石

8

黄玉

4

萤石

9

刚玉

5

磷灰石

10

金刚石

其次,所选用的石料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脆性。有些岩石虽然硬度较大,但韧性较差或是太脆,用这样的石料制作的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刃口很容易损坏或折断,影响使用寿命。此外,脆性较差的岩石在打击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锋利的刃口,所以也不适用。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各类岩石或矿物中,以燧石和火石最为理想,这类岩石不仅硬度较大(7度左右),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脆性,质地细腻,容易打成各种形状的合用石器。但在我国,燧石的产量少、分布范围小,用这类石料制作的石器也较少。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有石英(可分为结晶体的水晶和块体的脉石英两种)、石英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硅质灰岩、角页岩、砂岩、安山岩、闪长岩等。其中,石英和石英岩分布广、产量多,是旧石器时代最常用的原料。这些原料多采自居住地附近河滩的砾石,或拣选自附近山坡上合用的岩块。一般说来,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不具备从原生岩层中直接开采石料的技术与能力。

2 .打击石片

选好石料后,首先要从石料上打下合用的石片,然后再加工成所需的石器。因此,打击石片在石器加工工序上称为“第一次加工”。用于打击石片的工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选用长条形或圆形砾石作为打击石料的石锤(又称作“硬锤”),也可使用木棒、角棒或骨棒(又通称为“软锤”)等作为打击工具;另一类是打击石片或加工石器时作为底垫物的石砧,多选用大而平的石块或砾石。

1)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

在打击石片以前,首先要在石料上选择或打出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作“台面”。利用石料的自然平面作为台面的叫“自然台面”;人工打出的台面叫“人工台面”。然后沿着台面的边沿选择一点,用石锤用力敲击,便可打下石片来。石锤在台面上的着力点叫“打击点”。剥落石片后,剩余的石料叫“石核”;在石核上留下的凹陷面叫“石片阴面”或“石片疤”。在石片上,台面的一端叫“顶端”或“近端”,与台面相对的一端叫“尾端”或“远端”;从石核上剥离开来的那个面叫“劈裂面”或“石片阳面”,与劈裂面相对的一面叫“石片背面”;打击点台面与劈裂面的夹角叫“石片角”。在劈裂面上,往往有一个顶尖在打击点之下的半锥状凸起,叫“半锥体”凹陷面,叫“锥疤”。此外,打击石片时,由于打击力向下传导,在石片的劈裂面上往往遗留有一道道以打击点为圆心的弧线状纹和由打击点放射出的小裂纹,分别叫“同心波纹”和“辐射线”(图13-1)。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1 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

2)打击石片的方法

中国旧石器时代打击石片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打击法和间接打击法两类,前者流行于整个旧石器时代,后者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1)直接打击法

直接打击法,是用两块石头直接碰击剥落石片的方法。根据对出土的各类石片、石核的观察研究和模拟实验,可再细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锤击法,是用石锤直接敲击石核产生石片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石核用手托着或放在地下,然后用石锤沿着台面边缘打击而剥落石片(图13-2)。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一般较薄而长,台面较小;石片角多在90°~110°;打击点集中,半锥体明显;在质地较好的石片上可清楚地看到同心波纹和辐射线等特征。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2 锤击法与庙后山锤击石片

碰砧法,是用石核直接碰击石砧产生石片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双手紧握石核,将台面边缘对准置于地上的石砧边缘猛烈碰击而剥落石片(图13-3)用这种方法产生的石片一般较厚而宽,台面较大,石片角多在100°以上;打击点粗大而散漫,半锥体浅凸或不清,有时可见双锥体者。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3碰站法与丁村双锥体石片

砸击法,是把石核放在石砧上,用石锤砸击石核而产生石片的方法(图13-4)。用这种方法产生的石片,由于打击时尾端受到石砧的反作用力,也有类似打击点的痕迹,因此常被称为“两极石片”。典型的砸击石片一般形体较小,常呈近长方形,多无台面、半锥体和同心波纹。此外,在中国西南地区,还流行锐棱砸击法。这种方法选用的石料多是扁平椭圆形砾石;砸击时先将砾石稍倾斜地立放在石砧上,使砾石的一侧边棱与石砧接触,然后用石锤连续砸击另一侧边棱。用这种方法产生的石片台面一般呈锐棱状,打击点粗大,劈裂面平坦,辐射线清楚,并有弧凸状同心波纹。石片的背面多为原砾石面,整体形状多呈椭圆形。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4砸击法与北京猿人砸击石核、石片

2)间接打击法

间接打击法,是通过一个中介体传导打击力或压力而产生石片的方法。根据考古发现的石核、石片观察和有关民族学资料,间接打击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击钎法,也称为“石锤间接打击法”,即把石核在地上或石砧上放稳固,然后用一根带尖的硬木棍或骨棒压在石核台面边缘,再用石锤打击棍棒的上端,使打击力通过木棍传向石核,从而产生石片(图13-5,1)。用这种方法剥落的石片一般较薄而长,两侧缘接近于平行;石片的台面较小,打击点和半锥体均不甚明显;石片背面常有一条或两条纵向的棱脊,横断面多呈三角形或梯形。

压剥法,亦称“胸压法”,是见于美国印第安人中的一种剥落石片的方法[1]。具体做法是,把石核在地上放平稳并用双脚夹牢,然后把一个尖端装有硬尖的“T”形工具的尖部压在石核边缘,再用胸部猛压横木,即可剥下细长规整的石片或石叶(图13-5,23)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5间接打击法与细石叶 1.击钎法2.胸压法3.细石叶

3.加工修整

对石料第一次加工所得的石片或石核,为了适合某种用途的需要而必须再进行加工修整,这在石器制作工序上称为“第二次加工”。利用石片加工的石器叫“石片石器”,利用石核加工的石器叫“石核石器”;有时也可用砾石直接加工修整成石器,这类石器叫“砾石石器”。对石片或石核的加工修整同打击石片一样,也可分为直接修整和间接修整两种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锤击修整法

是直接修整技术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流行于整个旧石器时代。用石锤之类的“硬锤”修整出的石器,刃口上遗留下的疤痕多较短而深,刃缘多呈不甚平齐的连续缺口状;用骨、木棒之类的“软锤”修整时,由于这类工具有一定的弹性,打击力的传导较均匀,石器上遗留下的疤痕一般较长而浅,刃缘也较平齐。锤击修整法的具体加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单面加工”和“两面加工”两大类。

单面加工,指的是只修整石器的一面,即加工的痕迹(石片疤)只遗留在石器的一个面上,故也称为“一面加工”。若由劈裂面向背面打击,加工痕迹均留在背面,就叫“向背面加工”(图13-6);若由背面向劈裂面打击,加工痕迹都落在劈裂面上,就叫“向劈裂面加工"。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单面加工石器,大多数是向背面加工者。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6山西襄汾丁村单面加工尖状器(向背面加工)

两面加工,指的是加工修整石器的两面,即石器的两面都遗留有加工痕迹。若在石片的一侧边缘上,连续交互向背面和劈裂面打击,使之形成一弯曲状刃口,就叫“交互加工”(图13-7);若在石片相对的两侧边缘上修整,即先在一侧边缘上向背面打击,然后翻转石片,在相对的另一侧边缘上向劈裂面打击,使石器左右两侧刃口的打击方向错向而行,就叫“错向加工”。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7山西襄汾丁村两面交互加工单边刃砍砸器

2)压制法

压制法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间接加工修整技术,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间接打击石片技术而出现的。近代美洲及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居民,仍使用这种方法加工修整石器。具体做法是将被加工物握在手上或放在石砧上,然后另一手握带尖的硬木棍或骨棒,用手腕的力量不断地连续挤压石片的边缘等部位,使之形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平远窄长的小石片疤,最后加工成非常规整的石器(图13-8)。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8压制法与压制石镞

(二)中国旧石器的主要类型

石器是指经过二次加工形成的石工具,或是虽未经过加工修整但可确定有人类使用痕迹的石片或石块。关于石器的分类,在世界各国均有所不同,但一般依据功用和形状来划分。若以功用划分,可分为加工工具和使用工具两大类。

1 .加工工具类

所谓加工工具类的石器,指的是专用于剥落石片、修整石器的石质工具。主要有石锤和石砧两种。

1)石锤

石锤是剥落石片或加工修整石器的打击工具。一般选用大小、轻重合适且便于手握的长条形或圆形、椭圆形砾石作为石锤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石锤自身也会破损,故各类石锤都遗留有使用痕迹。这些痕迹多是一些散漫的浅形凹坑或不规则的破损面。长条形石锤的使用痕迹多在两端(图13-9,1),圆形石锤多在一面或几面分布,扁圆形或椭圆形石锤则主要分布于一侧或几侧边缘。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9石锤与石砧 1.石锤2.石砧

2)石砧

石砧是砸击石片或修整石器时的底垫工具,一般是较大的、便于放平稳的砾石或石块,其使用面往往较为平整。使用痕迹一般位于石砧平面的中部,为一处或几处较为集中的凹坑。有的凹坑呈密集点状,可能是下端呈尖形的石核受力后形成的;有些呈条形,可能是下端呈薄刃状的石核造成的(图13-9,2)。

2.使用工具类

使用工具类指的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石工具。我们一般所说的石器,在大多数场合下指的是这一类石工具。我国发现的使用工具类的旧石器,有砾石石器(用自然的砾石直接修整的石器)和石片石器(用剥落的石片经二次加工修整的石器)两大类,又依功用和形状划分,可分为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锥(或钻)、雕刻器、球形器等主要类型。

1刮削器

刮削器多用小片单面加工而成,也包括一些有使用痕迹的石片。刮削器具有形体小、轻、薄的特征,刃角小而锋利;依刃口形状,又可分为直刃、凸刃、凹刃、端刃、圆头等形式。主要用于刮削狩猎用的棍棒等竹、木工具,也可用于刮、割兽皮、兽肉等,是我国最常见的旧石器之一(图13-10)。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10刮削器 1.端刃2.弧刃3.凹刃

2)砍砸器

砍砸器多用砾石、石核和大石片等经单面或两面交互加工而成。砍砸器具有形体大、厚、重的特征,刃角大而厚钝;依刃口形状及加工特征可细分为单边刃、多边刃、盘状、斧形等形式。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和砸击硬果壳或敲骨吸髓等,故也被称为“砍伐器”或“砍斫器”,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旧石器之一(图13-11)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11砍砸器 1.多边刃砍砸器2.单边刃砍砸器3.砾石砍砸器

3)尖状器

尖状器是一种有尖刃的石工具,其基本特征是所谓的“两边夹一角”[2],即修整石片或石核的两个边并使之相交成尖刃,而仅修整一侧边或剥片时自然形成尖者,均不属此器类。尖状器类的石器形体有大有小、相差悬殊;多用石片制成,也有用石核加工的。加工修整常用错向加工法。其功用大型者可用于挖掘,小型者可用作切割等,还可作为投射器(如标枪)或突刺工具(如矛)的器头等(图13-12)。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12尖状器
1.三棱大尖状器2.舌形尖状器3.砾石尖状器

4)锥(或钻)

锥(或钻)是从尖状器中派生出的一种小型钻孔工具。锥钻类石器的形体多较小,长度多在2~3厘米,多用小石片加工而成。其基本特征是尖端细锐、器身较宽,尖与器身之间形成双肩,尖刃两侧常有因旋转使用而剥落的小疤痕(图13-13,3)。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图13-13雕刻器、石球与石锥 1.雕刻器2.石球3.石锥

5)雕刻器

雕刻器是一种有凿形刃的工具。其制法是,在石片的一端先后向左、右两侧打击,使之形成一屋脊形小平刃,类似于现代的雕刻刀。其功用推测可能是在骨、木材料上雕刻花纹或在岩石上刻画等用(图13-13,1)。

6)球形器

球形器是一种球形工具,有大有小,大者重量超过1000克,小者不足100克。多用质地稍软的石灰岩等经打击、磕碰而成。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球制作粗糙,球面棱角分明,称为“多面体石球”;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的石球,由于使用了两个石球对击磕碰的方法加工毛坯,球体较圆。一般认为,石球可能是一种狩猎用的投掷工具(图13-13,2)。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