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2020年1年前 (2023)发布 公子小白
122 0 0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海报设计:崔晓雪)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视频资料

发掘单位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吴业恒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徐阳墓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伊河支流顺阳河自西向东穿过墓地。其西、北分别为陆西山、鹿蹄山、东、南为伊河西岸开阔谷地。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4°21′51.69″,东经112°13′09.51″,海拔高程283.3~291.5米。根据考古调查分析,徐阳墓地墓葬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编号A、B、C、D,已发现墓葬500余座,贵族墓主要分布在A、C区,平民墓主要分布在B、D区。此外,在墓地西部还发现城址1座。
 
城址位于墓地西约1公里,隶属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据《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为两汉时期陆浑县县治所在。考古发掘表明,残存城墙始建年代不早于汉武帝时期,约在东汉末年废弃,城墙之下发现东周时期灰坑、窖穴等遗存。
根据考古调查与发掘,A和C区贵族墓区以东西向墓葬为主,少量南北向。B和D区平民墓区以南北向为主,少量东西向。大中型贵族墓及其陪葬车马坑和祭祀遗存主要分布在A区和C区。截至目前,已在A、B、C三个区域发掘清理东周墓葬132座,车马坑4座、祭祀遗存7处,西周、唐宋时期墓葬18座,祭祀遗迹2处。墓地主体遗存为东周时期墓葬及陪葬车马坑等。下文仅介绍东周时期文化遗存。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祭祀遗存19A区MK1

东西向墓葬:101座

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其中20平方米以上大型墓葬5座,10~20㎡中型墓葬12座,10㎡以下小型墓葬84座。葬具均一棺一椁或单棺,仰身直肢葬,10㎡以上大中型贵族墓葬西北均有与之对应的陪葬车马坑或马牛羊头蹄祭祀坑。17A区M15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东西向,长7.85米,宽5.50米,深6.8米。墓底长6.87米,宽5.1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椁顶及侧板腐朽,底板尚有残存,椁室长5.6~5.8米,宽3.85~3.90米,棺腐朽,棺外有髹漆,外有纹饰。墓室底部发现6具人骨,腐朽严重,其中5具应为殉葬者,人骨周围放置有大量贝币。随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纹编钟、编磬、车马器、玉器、铜合页、铜镞等。周围有陪葬车马坑、猪坑、狗坑、羊坑等。10㎡以下小型墓随葬遗物或置于壁龛,或置于墓底棺内外。部分填土中还发现有用马、牛、羊头殉牲现象。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大型墓葬A区M2及随葬遗物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大型墓葬A区17M15及部分随葬遗物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A区17M15(局部)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随葬单耳罐的小型墓葬19A区M18
 
大中型墓随葬遗物以铜器为主。大型墓主要随葬铜鼎、豆、壶(罍)、盘、匜、舟组合或编钟、石磬等礼器,中型墓多为铜鼎、铜簋、陶罐组合,伴出铜鍑、盒、环、斧、矛、镞、盘、豆、舟、勺、剑、戈、铜车马器、玉器等。小型墓器物组合主要为陶单耳罐、圆腹罐、盆;鬲、罐、盆和鼎、豆、壶组合,伴出铜矛、铜带钩、铜镞、砺石、骨镞等。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大型墓葬出土镈钟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大型墓葬出土编磬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大型墓葬出土铜鼎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小型墓葬器物组合A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小型墓葬器物组合B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小型墓葬器物组合C

南北向墓葬:31座

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主要分布在C区,A、B区极少量,随葬器物以鼎、豆、壶组合为主,极少数为陶单耳罐、圆腹罐、盆组合。

车马坑:4座

均为长方形土坑,东西向,葬车1~7辆,马2~18匹,以及大量马牛羊头蹄。此外还发掘马、马牛羊头蹄、狗、猪、羊坑等遗存7处。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殉马坑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殉羊坑
徐阳墓地东周时期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体现出陆浑戎对周礼的高度认同,等级差别十分明显,大中型贵族墓中随葬品丰富,且普遍陪葬有车马坑,而平民墓中随葬品相对单一。此外,在徐阳墓地大中型贵族墓陪葬车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内还发现有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现象。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大型墓葬C区15M1含头蹄殉牲的陪葬车马坑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头蹄殉牲的小型墓葬C区M8
 
这种葬俗与春秋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葬俗相同,反映徐阳墓地族群与西北地区戎人存在渊源。从徐阳墓地时间跨度及所处位置分析,它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陆浑戎相吻合,因此,徐阳墓地应为陆浑戎遗存,徐阳墓地所在的顺阳河流域应为陆浑戎迁伊川后的聚居地和核心区域。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发掘团队合影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清理墓葬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工作照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清理车马坑遗存

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其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有容乃大、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张若静

复 审 | 郭晓蓉

终 审 | 李   政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