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2020年1年前 (2023)发布 公子小白
154 0 0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海报设计:崔晓雪)

 

▲2018血渭一号墓视频资料

 

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韩建华

墓葬地理位置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墓葬位置及环境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1982年考古发现并得名。墓群分布于热水乡察汗乌苏河南北两岸,多分布于海拔3400~3500米之间,整体分布呈枝叉状特征。热水墓群是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从北朝至隋唐时期,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的干线,都兰则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墓园高空全景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15热水墓群被盗事件震动全国。涉案文物达到646件,本次发掘就是针对2018年被盗墓葬进行的,编号为2018血渭一号墓。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开始发掘,2020年结束田野工作。为推动热水墓群的考古发掘与保护,2019年6月24日国家文物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共建热水墓群国家考古研究基地在北京签署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热水墓群国家考古研究基地建设。经发掘确认,该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体系清晰。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发掘经过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墓园茔墙、回廊及土坯墙西北角

 

2018年发掘11个探方,主要确定了遗迹的大致范围,清理出部分墓园建筑的茔墙等遗迹现象。2019年考古工作分勘探与发掘,经过勘探了解了墓葬的结构与规模,在2018年发掘基础上,扩大发掘面积,新布探方11个,总发掘面积达1564平方米。2020年田野工作则是清理墓圹及墓室,同时开展区域调查,发现城址、宗教设施等聚落要素,为了解该区域的聚落形态提供新视野。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2020年墓葬全景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采用RTK、全站仪、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树木年轮、三维建模、动植物考古、DNA、金相分析等检测鉴定方法,全面、翔实、准确地记录和提取相关信息。

墓葬形制

墓葬为木石结构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为墓园建筑,平面呈方形,由茔墙、祭祀建筑,以及封土和回廊组成。茔墙平地起建,基础石砌,上部为土坯垒砌而成,在北墙、西墙均发现有排水口。茔墙之内有覆斗形封土,封土四周由土坯墙围上合。回廊介于茔墙与封土之间,是围绕封土的通道,北茔墙上有供出入的门址,保存较好。墓园东北隅发现祭祀建筑,由两座石砌房址(编号F1、F2)组成。房址平面均呈长方形。一号房址北墙开门,门外有曲尺形石砌照壁,房址内有堆放在一起的五块羊肩胛骨,还有插入地面的方形木柱,这些遗存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是重要的祭祀遗存。二号房址,位于一号房址西北侧,应为守陵人的居址,东墙开门。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墓园二号门址

 

地下部分由墓道、殉马坑、照墙、甬道、墓门、墓圹、二层台、殉牲坑、三层台、砾石层、四层台、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圹东侧,呈台阶状,墓道两侧有生土二层台,墓门与墓道之间为甬道;墓道内发现有殉马坑,殉有六匹公马。甬道为石砌的平项结构,顶上平铺有双层棚木,其上有土坯垒砌而成的照墙。

墓圹平面梯形,墓圹与封土不完全重合,墓圹西、南二壁有通道,墓圹四壁有内收的四个生土台阶,台阶均不太规整,上铺青石碎块。在四层台位置,整个墓圹内平铺有0.4~1.0米厚的砾石层,推测为防盗设施。墓圹填土中发现殉人和殉牲坑。殉牲坑平面长方形,四壁由土坯垒砌,由立柱、横梁和棚木搭建而成,东侧有门道和台阶与墓道二层台相通。殉牲坑内殉有牦牛、黄牛、岩羊、马鹿、绵羊、山羊等。殉牲分层堆放,在坑底有木鞘铁剑一把。

照墙介于墓道与墓圹间,平面呈不规则形,基础砌石,石层间有穿木,基础之上由土坯垒砌,内收三层台,每层间均铺有成排穿木。照墙顶部与填土、封土分界处持平。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主墓室东壁及墓门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主墓室木构件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墓室祭台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壁画残迹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彩绘棺板残片

 

墓室为木石结构,与文献“墓作方形……其内有五殿,四方墓形自此始”“在陵内建神殿五座”等记载相吻合。由一个主室和北1、北2、南1、南2四个侧室组成,平面均为长方形,平顶。顶上平铺棚木。主室呈东西长方形,东西6.8米,南北宽4.25米,四壁石砌,砌石中间平铺有木梁。在主墓室东西两壁各保存四个木质构件,其中东壁墓门北侧还保存有立柱。主室设有东西向棺床,用红砂岩砖平铺,并放置棺椁。棺床西、南、北三面有二层台,西边二层台上有祭台,台上放置漆盘等。棺床下有防潮的木炭层。在棺椁周边发现大量琉璃串珠,推断棺椁上原来有帷幕。在棺木上均有彩绘和贴金。主室内绘有壁画,多已剥落,局部保存有白灰地仗和黑红彩。主墓室内发现两个个体的人骨。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丝织物及皮靴

 

侧室位于主室的南北两侧,每侧各有两室。与主室间以过道相连,过道内设有木门。侧室平面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2.4米。侧室间有隔墙,侧室底部有木地栿,四角及各壁中间均有立柱和替木支撑顶部的过梁。北2侧室发现有架空的木床,出土大量的皮革、织物。各墓室内被盗洞扰乱严重。

出土文物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遗物出土状况

墓道及甬道随葬有大量的绿松石、金箔、镶嵌绿松石的金象、彩绘人形木牌、金包木等,殉马坑内有颈带,系织物与银牌组合,还有大量的黑白石片,共计500余件。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金容器及装饰品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带具、马具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人形像金箔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木简及木俑物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现场皮革清理

主墓室内随葬有金、银、铁、漆木、皮革、玉石、海螺等。金器有金胡瓶、鋬指杯、金链子、带饰、革带饰、杏叶等。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银印章(外甥阿柴王之印)

出土银印章一枚,为方形,边长1.8厘米,是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藏文经释读,大体意思是“外甥阿柴王之印”。铜器以容器、铠甲片、各构件上的铜饰等;铁器以铁甲胄,漆器有漆盘、甲片等,木器以马鞍、小型斗栱模型为主。玉石器以装饰的玛瑙、琉璃珠、水晶和大量的黑白石片等。另外祭台上的漆盘内发现未炭化的葡萄籽若干。

墓葬时代及墓主身份

根据墓室出土金器、丝织物等,结合棚木树木年轮测定,该墓的年代在8世纪中期左右(树木年轮测定744年)。墓葬的规格相当高。根据印章可知墓主人是吐谷浑王,时代是吐蕃统治时期。

重要价值及意义

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是多单位、多学科合作的成功典范。通过区域调查为热水地区的聚落形态探索提供新视野。通过科学发掘,确认该墓为热水墓群发现的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是热水墓群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其中发现的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的墓室结构、壁画、彩棺,还有出土的大量精美遗物等,对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印章清理

印章的出土,为墓主人身份的认定提供重要信息,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根据印章释读可知,墓主人外甥阿柴王,这是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的政治联姻而形成的甥舅关系。根据墓葬的树木年轮,该墓葬的年代为吐蕃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期,与敦煌文献记载相吻合。
科学发掘确认,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是热水墓群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首次掌握吐谷浑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重大发现。
地上墓园建筑、棺床,以及主墓室东西两壁用涂红彩的斗栱构件装饰,这些元素带有明显中原文化特征;另外墓葬出土的木结构的建筑模型,与道教相关的五色石、大量中原的丝织物,充分证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动物骨骼采样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薄荷醇提取文物成功

 

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少量弥足珍贵的人骨,还有葡萄籽等也是重要收获。通过动植物考古、食性分析、DNA等多学科手段,深入进行研究,对了解热水墓群的人种、族属以及生业模式有重要意义。
发掘出土的马具、铜甲、铁甲、漆甲等,与文献“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记载相吻合,为研究该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组织形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赤德祖赞时期,根据敦煌古藏文《赞普传记》记载,“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各地聚集之财宝贮之于瓜州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均能穿着唐人上好绢帛矣”。发掘出土的大量丝织物,其织造工艺和纹样具有多源性,实证都兰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发掘为研究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热水墓群葬俗,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古代族群活动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资料。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现场文物保护

 

细致的考古调查发现,为热水地区的聚落形态探索提供了新视野,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