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袁熙雯)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视频资料
❖
发掘单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梦县博物馆
❖
项目负责人
罗运兵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2020年5月以来,为配合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发掘。发掘工作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强化科技手段运用;提前做好工作预案,漆木器、丝织品得以有效保护;边发掘边整理,同步开展了多学科检测研究;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及时展示考古成果。
墓地发掘分为A、B、C三区。2020年发掘A、B区墓葬共196座,均为战国晚期以来的楚文化小型墓葬。随葬品共700余件,陶器组合为鼎、敦/盒、壶和鬲、盂、豆、罐等,有少量铜、玉和漆木器等。
▲A区M58器物组合
2021年发掘C区墓葬116座,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14座为饱水墓葬。头多东向,有少量屈肢葬。葬具分单棺和一椁一棺,其中3座棺室与头厢之间的板门上有绘画,1座同时在边厢的楣板上有绘画。
▲C区墓葬分布
▲M276椁室与头厢特写
▲M225葬具木板画
▲M234葬具木板画
▲M275葬具木板画
随葬品共1000余件,其中漆木器400多件,有耳杯、奁、盒、盂、盘、扁壶、樽、卮、璧、俑等,人物画扁壶、虎头枕、双口壶、马纹盂等极具特色;陶器有缶、罐、釜、盆、甑、鍪等,铜器有鼎、壶、钫、匜、剑、镜、铃等。另有少量的玉器、料器、竹器和丝织品;见有8例殉牲。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和殉牲习俗来看,均为秦文化的中小型墓葬,墓主应与公元前278年秦军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年代跨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
▲M277、M276漆扁壶
▲M257虎头枕
▲M346漆奁漆盂
▲M277陶器组合
▲M257铜器组合
▲M276铜器组合
开展的多学科检测研究包括碳十四测年、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成分与工艺研究和腹土寄生虫检测等,成果斐然,如利用多种同位素重建个体迁徙行为和生活史,清晰揭示了南北人群密切互动,为认识当时的人群融合提供了科技支持。
本次发掘主要收获如下:
一、收获了一批中华文明瑰宝
(一)珍贵的文字材料:包括遣策、铜鼎铭文和长文木觚。战国晚期木觚全文约700字,字体是典型的秦隶,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近似。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觚文不见于传世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丰富了战国后期政治史资料,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的珍贵文本。
▲M277遣策
▲M277铭文鼎
▲M274长文觚
(二)罕见的葬具木板画:年代为战国末-秦代和秦汉之际,题材均为首见,填补了这一时期中国墓葬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对追溯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艺术史与思想史上的重要发现。
(三)精美的秦文化漆器: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纹样独特,年代集中在秦代前后,为研究秦代漆器的生产流通、工艺美术提供了关键材料。
▲漆器保护
二、丰富了秦文化的历史内涵
清理了一批难得的秦文化饱水墓葬,极大地丰富了秦墓资料的完整性。漆器中不少纹样与器形为首次出现;木板画和漆器的图像题材为研究秦人的宗教思想、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文字材料反映了秦文化的文字演变、名物制度和青铜器流转情况,也映射了秦人的思想倾向。这些材料从实物、图像、文字多个层面展示了出关秦人的丧葬习俗、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的历史细节以及秦楚融合的文化变迁过程。
▲器物提取
▲领队(木牍出土)
▲发掘现场
三、活化了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场景
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汉初,这些墓主多是楚秦汉嬗递——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重要节点的亲历者、见证者,多学科研究也揭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初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人群迁徙与交融互动。这些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考古队合影
(执笔:罗运兵 赵军 史德勇)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